浏览数量:133 作者:南京市太阳城小学 发布时间: 2024-01-16 来源:本站
金陵驿社区关工委积极链接高校共建资源进校园,“探索生命奥秘:小小生物学家成长计划”系列课程顺利进入花港二小课堂。来自南京大学的讲师团志愿者们通过一个个小实验带给同学们对自然与生命的直观认识,同时锻炼青少年动手实践能力。一学期即将进入尾声,让我们一起来回顾吧……
三方座谈会
2023年9月21日,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秉志讲师团与花港第二小学、金陵驿社区开展了座谈会。首先,金陵驿社区副书记梁晶对“高校讲师团课程进校园”活动情况进行介绍。随后,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本科生党支部书记祝安琪老师、秉志讲师团成员黎珈嘉、张嘉晨简要介绍了秉志讲师团概况及即将开展的“小小生物学家成长计划”系列课程大纲。花港第二小学校长李玲就此次活动对接和注意事项进行了说明。最后,金陵驿社区与花港第二小学签订共建协议,恭祝此次系列课程顺利开展。
开课仪式
9月21日下午,秉志讲师团来到花港第二小学。三年(2)班的同学们迎来他们本学期第一堂生命科学科普课。课堂开始时,秉志讲师团成员张嘉晨以互动问答的方式引入,向同学们解释了生物的定义和分类,激发了同学们对生命科学的好奇心。随后讲师团为三年级(2)班的同学发放实验服、课程记录本,期待能在孩子们心中种下科学的种子。
第一课:身体表面的微生物
9月28日下午,花港二小三年(2)班的同学们迎来了小小生物学家成长计划科普课程的第一节——身体表面的微生物。南京大学秉志讲师团讲师陈艳用一段视频引入了这些“看不见的‘小’朋友”,向同学们提出问题:什么是微生物?同学们踊跃举手发言,同时对“病毒是不是微生物”这一问题进行了简单讨论。发言结束后,陈艳老师总结了微生物的种类,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少数藻类等。并进一步解释了不同种类微生物的特征。接着,陈艳老师列举了几种身体表面常见的微生物,为接下来的实验作铺垫。助教老师给同学们分发了试剂、棉棒和已经倒好培养基的培养皿,指导同学们将洗手前后手上的微生物接种到培养基上。最后给接种完成的培养皿标记好序号和日期,让同学们将其带回家观察,并填写实验报告。
第三课:走进浆果类水果
10月7日,国庆长假结束,花港二小三年(2)班的同学们走进科学教室,期待着由秉志讲师团带来的第二节生物实验课。本次课程是由赵志博讲师主讲的《走进浆果类水果》。课程开始,赵老师介绍了五种常见果实——浆果、核果、仁果、柑果和坚果。其中今天的“主角”浆果是由子房或子房与其他花器一起发育成柔软多汁的真果或假果。赵老师和助教们带着同学们开展了提取猕猴桃DNA的实验。同学们根据实验步骤认真操作,最后都成功提取了白色絮状的猕猴桃DNA。
第四课:食品中的微生物
10月12日,阵阵果香传来,吸引着三年(2)班同学们走进科学教室。进入教室,课桌上摆放着新鲜的苹果,同学们纷纷猜想今天的实验内容。本次课程是由闫寒讲师主讲的《食品中的微生物》。首先,闫寒老师带着同学们回顾了微生物的相关知识,表示微生物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不仅能应用于医疗制药、农业生产,还能应用于食品加工中。接着,闫寒老师向同学们提出问题:生活中哪些食品与微生物有密切关系呢?
今天的实验则是利用醋酸菌制作美味的果醋。实验开始前,闫寒老师介绍了果醋的制作原理。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果汁中的糖分解成醋酸。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了解了制作原理后,助教老师帮助同学们将苹果洗净切块,均匀铺在发酵瓶中,每一层苹果表面覆盖一层冰糖。铺好苹果和冰糖后,倒入原浆米醋,将发酵罐密封好,即可等待果醋的发酵。
第五课:西兰花的小秘密
11月2日,由秉志讲师团的张佳琪老师给三年2班的同学们带来了生动有趣的新课《西兰花的小秘密》。张老师以深入浅出的方式,为同学们讲解了西兰花的基本结构,让同学们发挥想象力,在纸上画出由西兰花联想到的事物。同学们开动脑筋,有的画出了大树,有的画出了云朵,还有的画出了人的头发……张老师运用图片和视频,让同学们更直观地了解西兰花的生长特性。
接着,张老师带领大家完成了西兰花DNA的提取实验,同学们先用研钵将西兰花捣碎,由助教老师加入相应的试剂,随后将液体过滤,加入乙醇,白色絮状的DNA便慢慢浮现出来。同学们按照步骤,认真观察实验现象,通过亲自动手,提升了自身的科学素养。本次课程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顺利结束。
第六课:核果类
11月09日,秉志讲师团的吴艺冰老师给同学们带来生动有趣的课程《核果类》。吴老师用她丰富的专业知识,带领同学们一起回顾复习了浆果类和柑橘类水果的特征,比较了它们与核果类水果的不同,并深入介绍了核果类水果的特征。最后,吴老师带领同学们进行了还原糖测定的实验。助教老师分别将桃汁和淀粉水加入到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事先配制好的斐林试剂,混匀后将试管放入60℃水浴锅中加热。可观察到加入桃汁的试管内的液体由浅蓝色变为棕色,最后产生砖红色沉淀。而加入淀粉水的试管无颜色变化。说明桃汁中含有还原性的果糖。通过实验操作,同学们亲身体验到了科学实验的乐趣,同时也更加深入地理解了果糖与核果类水果的关系。
第七课:瓜茄类
11月16日,秉志讲师团的龚仲楠老师给同学们介绍了一群“新朋友”——葫芦娃。龚老师从动画片葫芦娃引入,以生动有趣的方式介绍了葫芦科的基本知识。葫芦科是植物界的一个重要科,包括了许多常见的蔬菜和瓜果,如葫芦、黄瓜、冬瓜、南瓜、丝瓜、西瓜和甜瓜等。龚老师解释,葫芦科植物不仅在食用方面有重要价值,其一年或多年生草质或木质藤本,也赋予了它们在生态和环境方面的独特作用。课程最后,龚老师鼓励同学们要善于观察身边的各种植物,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科学的探索精神。他希望同学们能够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提升对植物学的兴趣和认识。
第七课:土豆的秘密
11月23日,煮熟的土豆香从花港二小的科学教室中传出。这是秉志讲师团的徐唐棣老师正在给同学们带来有趣的课堂——《土豆的秘密》。徐唐棣老师以亲切的语言和生动的例子,向同学们介绍了土豆这一常见农作物的不同方面。在课程中,徐唐棣老师还带领同学们进行了一个有趣的实验。她向同学们展示了淀粉和碘液,并解释了它们之间的反应原理。随后,同学们亲自操作,将土豆切开并滴上碘液,观察其颜色变化。这一环节让同学们兴奋不已,他们纷纷踊跃参与,认真记录实验结果。
第七课:获取蔬菜中的绿色
在11月30日的上午,秉志讲师团的吴晓泉老师为花港二小三年二班的同学们带来了一堂生动有趣的课程——《获取蔬菜中的绿色》。在这堂课中,同学们不仅了解了常见的绿色叶菜,还掌握了绿色叶菜的概念、特点,列举了常见的高营养价值绿叶菜。更重要的是,通过实验,同学们了解了蔬菜中的色素及其显色原理,做了提取叶绿素的实验。
第八课:获取蔬菜中的绿色
12月7日,秉志讲师团的麦尔麦尔老师来到花港第二小学,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瓜果类科普课程。在这场课程中,同学们不仅认识了几种常见的瓜果,还深入了解了瓜果为什么甜,以及糖分是如何在瓜果中积累的。
第九课:探秘五谷杂粮,体验传统手工
12月14日,秉志讲师团的崔慧敏老师来到花港二小,为三年二班的同学们带来了一堂别开生面的小小生物学家科普课程。课程内容涵盖了五谷杂粮的概述、主食的发展历程,以及传统手工五谷画制作。
课程的最后,崔老师带领大家进行了一次传统手工制作——五谷画。在她的指导下,同学们巧妙地运用五谷杂粮,创作出了丰富多彩的画作。这次活动不仅锻炼了同学们的动手能力,也让他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五谷杂粮的魅力。
第十课:五谷杂粮之谷类作物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12月28日,在2023年的尾声,秉志讲师团给花港二小的同学们带来了小小生物学家成长计划系列课程的最后一课——五谷杂粮之谷类作物。本次课程的主讲师是依力哈尔·度拉提江老师。他将带领同学们,走进五谷作物的世界。
除了理论知识的学习,依力哈尔老师和助教老师们还带领同学们进行了传统美食面筋的制作,同学们先将面粉和水混合,搅拌和面成团静置,再用清水反复搓洗,最后得到了Q弹的面筋。同学们在动手中感受了制作美食的乐趣,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小小生物学家成长计划”社团结课仪式
一个学期的社团课,让我们共同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一次次生动的课堂、一个个有趣的实验,都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024年1月4日下午,南京市花港第二小学举办“小小生物学家成长计划”社团课结课仪式。参加仪式的有:金陵驿社区梁晶书记,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本科生党支部书记祝安琪老师,南大生命科学学院“秉志讲师团”代表教师,南京市花港第二小学李玲校长、岳冉主任、孔欣雨老师,三(2)班全体学生。
结课仪式中,南大生科院“秉志讲师团”代表做了学期总结;花港二小的学生代表进行发言,他们表示:志愿者大哥哥大姐姐们带来的生物课,不仅让我们学到了知识,还为我们埋下了爱科学、学科学的种子。金陵驿社区梁晶书记和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本科生党支部书记祝安琪老师也总结了一个学期的收获、成长、感谢。最后,各位与会领导为同学们颁发结课证书,预示着“小小生物学家成长计划”科普课程进校园结课圆满结束。
最后,李玲校长代表花港二小三(2)班的学生向大家表达感谢:每一次社团课程的顺利开展都离不开秉志讲师团各位老师的辛勤付出,离不开南大生命科学学院的大力支持;本次课程也是马群街道金陵驿社区积极牵头、搭建平台、协调推进的,让讲师们和孩子们有机会齐聚课堂,共同参与学习实践。最后也期盼:花港二小的孩子们能爱上科学,向着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前行。
文字:南师大秉志讲师团、岳冉
图片:南师大秉志讲师团
一审:岳冉
二审: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