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数量:12 作者:南京市太阳城小学 发布时间: 2024-04-16 来源:本站
“悠悠艾草香,片片粽叶长。一年一端午,一岁一安康。”2024年4月10日上午,南京市花港第二小学王京京老师带领一(2)班的学生们在报告厅,开启了一场端午之旅的体验传统文化活动。本次活动旨在通过生动有趣的课堂形式,让小学生们更好地了解端午粽的传统文化内涵,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能力。
课堂上,王老师结合中国优秀传统节日及习俗为导入,并且设计了丰富多样的教学环节,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带领学生们动手动脑,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们深刻感受到端午节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内涵。
最后,王老师组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互动交流活动。邀请学生们分享自己对端午粽的了解和感受,鼓励他们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学生们积极参与,纷纷举手发言,课堂气氛热烈而活跃。
本次学芳课堂的成功进行,不仅让小学生们更好地了解了端午节的传统文化内涵,还激发了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热情。通过这样的课堂形式,我们相信,小学生们将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课后,语文老师们齐聚图书馆,共同对王老师执教的本节课进行探讨。老师们对本节课纷纷提出自己的感悟与看法。
岳冉老师指出,王京京老师的《端午粽》是一节重识字写字、重朗读指导、重情感体验的低年段的语文课。王老师在教学中,重视课文生字词的音、形、意之间的联系和运用,例如“米”和“粽”两个生字之间的,就从平常大家常见的“大米”,到拓展“小米”“糯米”,到用糯米制作的“粽”,层层递进,符合学生学习规律。在指导朗读时,王老师重点从“色”“香”“味”三个方面,引导学生想象,学生从词,短语,再到句子,一步一步读得满屋飘香。整节课,文字浓郁,情意满满,学生认识到了语文文字中的“端午粽”。如果,要给王老师提一些建议:希望可以在写完字后,让学生运用这节课学习的生字,随堂本的运用,可以帮助学生积累语文文字,丰富语文材料的积累。
卢云老师指出,王老师的课堂娓娓道来,环环相扣。课堂形式多样,既有视频讲解粽子的包法,还通过各种粽子卡片激发学生的兴趣。王老师还注重对于字形的讲解,由“粽”讲到“米”,再通过象形字介绍“米”,帮助学生更透彻、完整地了解。
赵丽娜老师指出,整节课完整流畅,课题讲解得当,朗读指导到位,在解读如何读好长句子的问题中,通过谁在哪里干什么的语言逻辑进行讲解。让字生练读,学生对读好长句子有了一些概念。内容丰富、活动设计得有趣多样,可能对于第一课时来说进度可以稍微慢一些,讲到第2自然段就可以了,学生学起来会更充分。
孔欣雨老师指出,王老师课前准备充分,教态自然大方,课堂上学生注意力集中,积极发言。第一,在学生读句子和词语的时候,王老师能及时纠正学生错误的读音,在老师的指导之后,学生朗读比之前有进步。第二,在学习活动二中,学生要先找到粽子的外形,再感受粽子的气味和味道,王老师的教学思路很清晰,学生的眼前仿佛也出现了粽子,很有画面感。第三,王老师最后将生字放在儿歌中,让学生再次朗读,巩固所学生字,回顾课文内容。这堂课师生配合默契,学生收获满满。
宋加加老师指出,《端午粽》是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的习俗活动之一。从导入开始,王老师以我国的其它传统节日图片带学生走入情境,感受端午节品粽子的节日气氛。王老师教态自然、语言丰富,评价及时得当,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整节课堂充满低年级的童趣。这节课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去学习,也有让我思考的地方,王老师在本堂课中有设计朗读环节,低年级应该如何更好地展开朗读教学?这些还值得我们去研究。
任美静老师指出,王老师的课仪态自然,非常流畅,与学生的互动很棒。整个课程设计的有条理,将课文与传统文化渗透融合,讲授生字的同时也关注到句子与课文的情感。
学无止境,精益求精。相信青年教师们在不断地学习、打磨过程中,会收获颇丰,不断成长!
文字:王京京
图片:马付阳、邱菊
一级审核:王京京
二级审核:岳冉
三级审核:李玲
发布:王天月